Tuesday, August 29, 2006

崔斯坦與伊索德 -- 華格納也為之動容的愛情故事

崔斯坦與伊索德
如果對古典愛情小說情有獨鍾,又嫌"羅蜜歐與茱麗葉"太過夢幻與清純幼稚,那麼"崔斯坦與伊索德"必能滿足你追求浪漫的情懷。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羅馬帝國傾頹,鞏固帝國的軍權勢力開始鬆動,不列顛群島等邊陲國家脫離帝國掌控,陷入無秩序的黑暗時代,小國林立,侵佔、殺伐,孤懸海外的愛爾蘭幸而未受羅馬帝國統治,反而獨立發展成強大的國家,野心勃勃的愛爾蘭國王刻意製造不列顛各部族的矛盾,阻止其統一,並以強大的兵力攻打不服從的國家,儼然成為即將君臨大不列顛群島的共主,當然,總有明眼人看穿其司馬昭之心,這人就是崔斯坦的父親,崔斯坦的父親明白唯有統一的不列顛才有強大的力量以對抗愛爾蘭王,於是召開會議,邀請各國君王前來簽定和平協議,這些動作全看在愛爾蘭王眼裡,命令屬下第一勇士莫霍率兵破壞會議,他的成功讓崔斯坦成為孤兒,被捨命救他而斷了一臂的馬克王領養。

伊索德是愛爾蘭王的女兒,雖貴為公主,對父親的價值卻只是政治與戰略的工具,不想像母親因沒有愛與自由抑鬱以終,同樣的命運仍面向她走來,對愛情懷抱美麗夢想的伊索德在漂流到海岸邊的小船裡發現重傷昏迷的崔斯坦,打從救崔斯坦上岸開始,就註定這是一場悲劇,小屋裡私訂終身的甜蜜,終究要面對現實的打擊,謊言、背叛、激情、嫉妒,瞬間降臨在這兩個少年男女身上,他們的純真更加突顯成人世界的殘酷,當這一切如不祥的魔咒籠罩兩人與馬克王之間時,馬克王對崔斯坦的父愛與對伊索德的情愛撥開命運的烏雲,崔斯坦的犧牲則成了破解魔咒的鎖鑰,在此之後,伊索德不知所蹤。

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愛情悲劇該有的元素幾乎全具備了,俊男加美女的組合,別擔心劇情老套,只要身處文明的世界,愛與死永遠都能打動人心,導演對於黑暗時代那股劍拔弩張的氣氛處理得相當不錯,分鏡不拖泥帶水,事實上,可以說好得出乎意料,原以為這是舊瓶新裝、了無新意的電影,仔細一看,原來是赫赫有名的雷利史考特監製,難怪拍得似模似樣。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傳誦已久,華格納亦將它改編成歌劇上演,歌劇和電影屬性不同,不能互相比較,我是因為華格納的歌劇才知道有這個故事,但華格納的歌劇又臭又長,無緣欣賞,只聽過前奏曲,低沈壓抑的音樂蠻能搭配故事的陰暗風格,假如只想沈醉在浪漫的愛情悲劇裡,電影其實也很不賴,該有的味道都拍出來了。

Monday, August 28, 2006

追風箏的孩子 -- 血淚堆砌的歷史

追風箏的孩子
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完"追風箏的孩子",終於體會到一本能夠打動人心的好書,並不需要詞藻華美的文字與曲折複雜的情節。

阿富汗,就地理位置而言,遠比歐美近得多,然而對它的認識卻和火星一樣少,但是,相信我,只要看過"追風箏的孩子"這本書,"阿富汗"三個字對你將不再是空洞的名詞,好書的價值就在於此,文學作品用謊言呈現真實,故事或許是假的,書中涉及的異國文化、時空背景卻必須經得起驗證,絲毫假不得。作者胡賽尼巧妙地利用王權時代阿富汗富豪人家小孩的眼睛,告訴我們幾十年來阿富汗的變化,從近乎與世隔絕的保守封建,窮困但自給自足,野心家的政治鬥爭,劃破寂靜黑夜的第一記槍響,俄國坦克轟隆隆開上街道,宣告和平時代的終結,逃難的驚惶恐懼,老一輩身在異國,心懷故土的難民心態,重回故鄉在斷垣殘壁找尋舊日的影子,高壓恐怖的神學士政權,幾十年間,阿富汗的歷史是用血和淚堆砌而成。

故事一開始,兩個年紀相仿、天真無邪的孩童玩在一塊,他們是最好的夥伴,兩人之間卻有道無法踰越的鴻溝,一為主,一為僕,只因他們分屬不同種族,聽來真是不可思議,竟然有生來就被烙上"下賤"的種族,僕人哈山的母親一生下他就跟別的男人跑了,他和小主人阿米爾由同一個奶媽養大,兩人情同手足,阿米爾出於主人的自尊,不時流露驕傲任性,他雖喜歡哈山,仍經常半戲弄性地測試哈山的忠誠,哈山打從心底敬愛阿米爾,對這一切總是逆來順受。

當兩人逐漸成長,阿米爾犯下畢生第一個大錯,為了獨佔父親的愛,設計趕走哈山父子,哈山明知被小主人陷害,依然勇敢地承擔謊言,對哈山來說,這樣的行為僅為了保護阿米爾,豈知卻成了阿米爾畢生無法擺脫的枷鎖,一輩子的良心苛責。這副枷鎖的沈重,讓數十年後在美國文壇小有名氣的阿米爾甘願冒生命危險前進戰區阿富汗營救哈山的兒子,神學士一拳拳打在自己身上,他感受的不是痛苦,而是解脫,他終於有機會為哈山做點事,用肉身的疼痛回報哈山對自己的忠誠,以及,為自己的父親贖罪,儘管父親和哈山均已做古,也許在那個沒有主僕之分的世界裡,父親終於對哈山說出埋藏多年的祕密。

這是近代一個國家的歷史,也是關於贖罪的故事,主角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哈山的母親,不同的三個人,三段不同的人生,圍繞著一個孩子--兔唇的哈山,他們都對哈山有所虧欠,也試著努力補償,假如哈山知道他們的心態,大概會要求別這麼做,贖罪只是讓自己內心好過些,並不能抹銷過去的錯誤,錯誤已經造成,如覆水難收,那就算了吧,我想善良的哈山會這麼回答。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柯波帝:冷血告白

柯波帝

歹徒用槍犯案,文人以筆殺人,兩者罪孽孰重?

楚門柯波帝,美國文學史上最具爭議的同性戀作家,因"第凡內早餐"獲文壇盛名,有天在紐約時報看到一則不起眼的新聞 -- 堪薩斯州一個寧靜小鎮,一家四口被冷血的殺害,無一倖免。這則新聞引起他的高度興趣,以紐約客雜誌特派專員身份前往調查,一開始只想瞭解這樁命案對小鎮居民的影響,隨著調查逐漸深入,行凶的歹徒反而比命案本身更吸引他的注意,成為下一本著作的題材。

這是一部沈悶無趣的片子,若無菲利普賽摩霍夫曼演活楚門柯波帝的角色,很懷疑它是否還能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綻放異彩。歹徒臨時起意犯下血案,搶到的金錢不到100美元,無意殺人,卻控制不住情緒開了第一槍,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將一家人全殺了,惶然逃難的時間也不長,很快被捕送上法院,律師要求他們認罪以博取法官同情,或可減輕刑罰,法庭一開,兩人無條件俯首認罪,仍被判一級謀殺,整個血案猶如可悲的鬧劇,柯波帝出於好奇,採訪歹徒"派瑞",發現派瑞的人格特質正好符合他想創作活生生、有血有肉作品的慾望,於是,柯波帝花錢請律師幫忙打官司,不斷上訴,甚至派瑞在獄中絕食,他親自到監牢裡餵食,為了打開派瑞的心防,他像個親密好友般訴說自己的過往、不幸的童年。果然,他成功了,不但爭取到派瑞的友誼,還給了派瑞"希望",派瑞以為柯波帝的新書能博得社會大眾的同情,有助於案情上訴,渾然不知"好友"正在社交圈、新書朗讀會洋洋得意地將他形容為冷血暴徒。當柯波帝以友情迫使派瑞說出行凶當夜的經過,延宕四年的"冷血"一書即將完成,只缺最後一筆--絞刑台,當派瑞數度寫信請柯波帝來探望不得回音,終於醒悟自己從頭到尾徹底被利用了。死刑台前,柯波帝終於來看他最後一眼,派瑞沒有責罵,饒富深意地說了句:我在前面等你。若論冷血,柯波帝的行徑比持槍殺人的派瑞加惡行重大,若有地獄存在,兩人下次見面就是在地獄之中。

菲利普賽摩霍夫曼飾演的楚門柯波帝,成功地傳達這位作家複雜的情感,在被害者靈柩前,他流下同情的淚水,在與歹徒交涉中,他像個推心置腹的好夥伴,在社交圈裡談笑風生,是眾人矚目的焦點,成功地在各種場合扮演適當的角色,人有各種面向,本來無可厚非,但對於朋友的利用卻不可原諒,縱使對方是萬惡不赦的歹徒,給歹徒虛假的希望,讓他們活在凌遲般的恐懼中。在派瑞的死刑台前,柯波帝嚎啕大哭,也許他從派瑞身上看到自己,"冷血"是最後一部著作,接著縱情聲色的後半生,可能到死前也無法原諒自己的所作所為。

Blogged with Flock

Monday, August 14, 2006

輪迴 -- 不恐怖的恐怖片

輪迴
畫聖吳道子有言:畫鬼最易,犬馬最難。鬼是傳說,沒人見過,愛怎麼畫都行,同樣的觀念也可以應用到鬼片上,相信絕大多數影迷觀賞靈異恐怖片只為了享受脊椎發冷的被虐快感,不會細究內容是否連貫,劇情合不合理,"七夜怪談"的貞子為什麼能跑進錄影帶,還可以打電話,這些全不重要,摒住呼吸看著神出鬼沒的貞子從電視裡爬出來,將人嚇到死的扭曲臉孔就值回票價了。"咒怨"裡的廢棄兇宅,幽靜陰森的狹窄日式屋舍,以怪異姿勢緩緩匍伏前進的女鬼,躲在衣櫥裡的鬼小孩,透不過氣的驚悚至今仍印象深刻。

因咒怨之故,對清水崇導演的新作"輪迴"抱著很大的希望,鬼會嚇人,人也會成長,看過這麼多的恐怖片,膽子愈練愈大,等閒靈異恐怖片幾乎聞一以知十,可以套公式了,即使很努力想讓自己有"害怕"的感覺,看著劇中人物刻意緊張兮兮地鬼吼鬼叫,只覺得好笑。

看完"輪迴",印證一句老話:希望愈大,失望也愈大。中規中矩的劇情,恐怖片該有的元素大概都具備了,可惜沒嚇到我,沒被它嚇著,對我而言,就是失敗,那種失落的感覺就像盛裝參加筵席,到會場才發現全是素菜桌,或許菜色同樣精美,吃在嘴裡,總覺得少了什麼。不過,神經纖細的人倒值得一看,以恐怖片而言,"輪迴"仍屬上乘,至少情節敘述相當清楚,不會像咒怨那樣以時間錯亂讓觀眾腦筋打結。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四的法則

四的法則
這本書是幾天前逛書局發現的,"四的法則"聽起來好像又是教人如何投資、如何成功的技術教材,略翻幾頁,原來是小說,作者有兩人,假如為"教材",兩人合著還說得通,小說乃經驗、智慧與靈感的結晶,兩個人的關係再怎麼緊密,也不可能完全契合,不由得心生好奇,書腰上的介紹竟與安伯托艾可(玫瑰的名字)與丹布朗(達文西密碼)相提並論,單看這兩人,不難猜出屬性為何,扉頁連篇讚美之詞,鼓舞荷包失血的動力。

花了兩天時間,仔細將全書啃過一遍,兩名作者的確才華洋溢,對酉洋史鑽研相當深入,讓我這個只學過三年國中歷史、一年高中歷史的人看得目瞪口呆,解謎過程精巧又耐人尋味,但作者急欲表現的心態卻有賣弄知識之嫌,有些知識性的東西並不需描寫得這麼詳盡,寫太多反而讓結構變得鬆散無力,也讓主線劇情失焦,畢竟這是看小說,不是讀論文。相比之下,"達文西密碼"和"玫瑰的名字"就顯得老練許多,對於時代、藝術的描寫目的讓讀者融入劇情,無關緊要則隻字不提,從封面背後的照片看來,兩位作者還相當年輕,難怪野心不小,前面幾個謎題舖陳佔用許多篇幅,對比後面的結尾有點潦草,殊為可惜。

這是架構在另一本書的著作,四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兩代的恩怨,由一部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尋愛綺夢"串連起來,"尋愛綺夢"--文藝復興時代最大的謎團,全書架構龐大瑣碎,內容晦澀難明,情節簡單無聊,沒人知道這本書出自何人之手,為什麼要將它寫得這麼怪異,也沒人知道為什麼當時最大的出版社願意印行這本書,在那個孕育現代西方文明的搖籃裡,哲學、藝術名家輩出,這本怪書顯得不倫不類,成為當今之世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後一個謎團,這個謎團吸引部份頂尖學者投入畢生精力,試圖從斷簡殘篇拼湊出真相。

故事裡,保羅扮演執著信念於解出"尋愛綺夢"之謎的孤獨天才,主線卻是在湯姆身上,湯姆的父親是研究"尋愛綺夢"的學者,後死於車禍,他的父親不但啟發他,著作也啟發了保羅,也讓保羅和他結為莫逆,就像大部份為人子對父親的叛逆,湯姆一開始對"尋愛綺夢"這本讓他父親廢寢忘食的作品懷有相當敵意,然而知識、智慧的吸引力卻將他一步步拉進迷宮中,友情與愛情幾乎抵擋不了智慧女妖的魔力,在錯綜複雜的關係逐漸厘清之際,"尋愛綺夢"的謎團終於破解了,它敘述著一件悲傷的過去,幾位人文主義的殉道者對知識、藝術的渴求,同時上一代的恩怨也在死亡裡終結。

二十一世紀毫無疑問將是數位化的時代,許多暢銷書的電子版老早已流通於網路上,然而最近看了幾部小說卻都和"書"有關,它們好像試著喚醒讀者對於"書"的熱情,鬧市裡,孤燈下,一本好書,足以撫慰孤寂的心靈,滿足對知的渴望,與無垠的幻想。"四的法則"雖是兩名年輕人初試啼聲之作,卻已不同凡響,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成績。

Wednesday, August 09, 2006

臥底(Inside Man) -- 超完美犯罪的最佳範本

臥底
乍看這部影片的片名,以及警匪對峙的劇情,還以為又是無間道、邁阿密風雲的攣生兄弟,原來相差十萬八千里,我相信片名中譯的作者一定偷懶沒看內容,或者,寬容一點吧,體諒他工作辛勞,看片子時睡著了。

吸引我將它從百視達架子上租回家的動機只有一個 -- 眾星雲集,看似陳腔濫調的影片,竟然有好幾張熟面孔,而且還是大牌影星,衝著這幾張認識的臉孔,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事後證明這兩小時是值得的,不需炫目的科技特效,導演憑著對分鏡的掌控及劇情本身的說服力,足以令觀眾屏氣凝神期待下一刻的轉折,出乎意料的故事安排及隨處穿插的黑色幽默,紓解不少緊繃的氣氛,看到後來,甚至覺得就算沒這麼優秀的演員參與,它也是一部好片子,大牌影星的用途可能是為了吸引我這種只認名牌的觀眾,現在重金砸特效的大成本電影這麼多,偏偏銀兩、時間有限,只能挑著欣賞,這種以劇情取勝的小成本電影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只好找些知名度高的影星。說來也是惡性循環,電影公司拍出一部部華而不實的電影,同時也養壞觀眾的胃口,於是只好花更多錢拍出更加花俏的片子,會不會到最後我們分不清何為電影,何為MV,甚至是電玩片頭。

這部電影和臥底一點關係也沒有,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銀行搶案,你也可以稱之為超完美搶案,四名搶匪和警方對峙幾天,事後人質全部平安,金庫雖被打開,卻沒掉半毛錢,搶匪憑空消失,好像一場鬧劇,實際上搶匪達到目的了,該拿的、該做的樣樣在計劃中完成,甚至還偷偷送了個禮物給在這場鬥智遊戲中惺惺相惜的警方談判專家,令人拍案叫絕。

影片有意告訴我們後功不能補前過,銀行家年輕時為了金錢背叛好友,讓好友全家死在集中營,這是他內心的祕密,不僅深鎖在記憶,也鎖在銀行保險箱中,為了贖罪,後半生做了許多慈善事業,搶案發生,最大的恐懼終於成真,報應竟在暮年來到,對比丹佐華盛頓飾演的談判專家,因犯人誣告而官司纏身,得接受司法部調查,清白擔任公職,窮得沒錢結婚,兩者是他的弱點。銀行家找了個遊走政商界的名女人針對他的弱點施壓,以求私下解決,避免事情曝光。談判專家的悍然拒絕,代表內心坦蕩,看似一無所有,卻有正氣長存,與銀行家活在良心苛責的陰影天差地遠。過了這麼多年,銀行家沒有毀棄證據,也許是不敢面對過去的錯誤,沒想到過去的錯誤最後還是找上門來,莫非因果律是誰也無法逃脫的宿命。

Sunday, August 06, 2006

深夜小狗數學習題 -- 自閉少年的獨白

深夜小狗神祕習題
邏輯思考意指在既有前提下,以合理方式歸納演繹出新的推論,是數學與現代科學的根基,是純粹理性的結晶,代表著規律與秩序。然而絕大多數人若未經訓練,思考方式多偏向於感性、無秩序的混沌,行為難以預測,也因此人群的生活多采多姿,意外頻頻,這種不確定性,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樂趣。然而世界上有種人的行為模式恰好相反,只能接受符合他自定邏輯觀念的事物,他們註定無法融入人群,正常人無意識的動作、言語、行為都會令他們恐懼,試著為無意義的行為找出合理的解釋,終至讓腦子負荷不了,一如電腦當機,他們可能呻吟、尖叫、記憶空白,想讓頭腦重新開機...其實那是心理疾病,稱為自閉症。

"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一書,主角是個十五歲的自閉症數學天才,全書採第一人稱觀點。我並不認識任何自閉症患者,唯一看過的自閉症患者是電影"雨人","雨人"和書中主角的自閉行為很類似,不過,主角是自閉的數學天才,不代表自閉症者都是數學天才,也不代表數學天才都是自閉症,又回到邏輯問題上。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封面介紹它在暢銷書排行榜擠下哈利波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廣告噱頭,兩本書並非同時上市,如何能做比較,何況內容屬性也不同。"深夜小狗神祕習題"與其 歸入推理偵探小說,不如放在心理輔導類比較適合,從鄰居家愛犬遭"暗殺"開始,一步步追查殺狗凶手,沒想到緝凶過程遇上父親、鄰居的重重阻撓,原來鍥而不捨亦是自閉症的特點,竟然無意間揭開家裡隱藏的祕密,也許我們會笑他小題大作,但是何嘗不是一份可愛的純真。

故事的格局甚小,幸好架構並非本書重點,主角大量的心理獨白才是引入入勝的地方,還有幾個有趣的數學概念和題目,可以讓讀者動動生鏽的腦子。不管你知不知道什麼是自閉症,看過這本書,保證對自閉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較能用寬容的態度面對任性的行為,因為他們的思考方式真的不一樣,他們要的不是親密的關懷,而是尊重。尊重彼此同為生活在世間的人,縱使思考模式有那麼點不同。其實,這麼有條理的思考,還真值得學習呢!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濃情威尼斯 -- 記憶裡的美好

濃情威尼斯
"時間"是最好的化妝師,那曾經存在於人類歷史的年代,經過時間的焠煉,總能散發出一份獨特的美感,因為我們看到的再也不是全貌,猶如摸象的瞎子,各取所需,選擇我們想要的,形成對那時代的印象,因為逝去的已不復返。

我喜歡看西方古裝片,也出於同樣的理由,即使它的劇情不怎麼樣。電影"濃情威尼斯"裡,看到了導演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中世紀水都威尼斯,威尼斯全盛時期的輝煌、自由與浪漫,一個紳士淑女裝腔作勢,彬彬有禮,口不出穢言的時代,我不知道古時候是不是這樣子,但肯定現代不是。

片中的威尼斯,最適合用金色來形容,壯麗的市容,奢華的宮殿,商旅絡驛不絕,熱情奔放的市民,樓閣亭台間水道縱橫交錯,映照斜陽冷月,浪漫情懷沖淡銅臭味,誇張的劇情,歡樂的氣氛,以及眾多意外與巧合,整部影片有種超現實的虛幻,單純的劇情,似乎影射那個單純的年代。

說不出這部影片好或不好,就看你喜不喜歡,喜不喜歡那份單純。

Friday, August 04, 2006

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

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是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第一本小說,縱使未曾聽過這個人,看完這部小說,任誰都能在心中勾勒出一個博學多聞的學者形象。換言之,因為書,而使"安伯托•艾可"這幾個字有了意義,一如書名"玫瑰的名字","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紀用來表明字彙含有無限力量的措辭,"玫瑰"這個詞彙被創造後,"玫瑰"就存在了,即使沒人見過,或者原先並不存在。

故事場景設定在義大利半島一所修道院,這是半島上最富有的修道院,擁有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巍峨的建築聳立於高原上,遺世而獨立,俯瞰蒼茫眾生,時間點為中世紀,歐洲文明的黑暗時代,代表塵世主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神權象徵的基督教教皇互相傾輒,神職人員聚斂財富,民不聊生,許多不能接受腐敗教會管理的神職人員重新詮釋聖經,另立教團、教派,互相指控對方為異教徒,獵殺異端女巫,宗教審判,歐洲大陸一片混亂,幸而懸浮海外的英倫三島理性主義萌芽,為黑暗帶來一線曙光。

故事主線由一對師徒串起,威廉修士屬於聖芳濟修會,曾在英國學習,擅長理性分析思考,追求事物的秩序,窮理致知,這種觀念並不見容於當時的基督教文化,但他很技巧地遊移其間,神職對他而言比較像是一個職業。年輕的見習僧埃森則完全相反,他深信眼前的一切,對宗教具有赤子般的真誠,相對於聚斂財寶的高階僧侶,他的行為更接近神的領域,在這所修道院,他獲得一生中唯一一次世俗的愛,年輕壓抑的肉體遇上百合花般美麗的少女時,動搖了根深蒂固的信念,內心要求天主寬恕自己的罪惡,卻又無可抑止地思慕著對方,用盡一切溢美的言辭形容女孩的美好,其實那只是山下村莊裡以身體換取食物的村女,當女孩被判以女巫之名,他如溺水之人抓著浮木般懇求導師威廉,明知無濟於事。整本書就是埃森的回憶,閱讀時彷彿見到白髮蒼蒼的老修士用凍僵的手握著鐵筆,一字一句刻在羊皮紙的沙沙作響聲,記載著改變自己的那所修道院,在那裡,初次見識到人性的醜惡,與情愛的甜美。

這是一部極為複雜的小說,莊嚴的修道院,平和的讚美詩,沈默的修士,人人各有所司,寧靜的外表下暗潮洶湧,一樁樁離奇的死亡事件,不祥預感一如籠罩上空的濃霧與烏雲,書中大量的宗教記號與暗示讓達文西密碼相形見拙,切分段落不用章節,而是日數,分為七天,暗合聖經啟示錄中的七聲號角,七天,從平靜、瘋狂到毀滅,七天,猶如黑暗時代的縮影,政局的變動,宗教的狂熱,社會的不安,乃至人心的浮動,在安伯托•艾可筆下,我們似乎親眼目睹那個混亂的時代。威廉修士試著用他敏銳的分析觀察解開修道院的迷團,還原"啟示錄殺人事件"的真相,影射理性主義試圖揭開黑暗時代的面紗,但就像序幕所言:在真相坦然揭露前,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在誤解中的片段..."。威廉的理性思考終於解開問題的徵結,他和元凶的辯論雖精彩卻無助於挽救修道院毀滅的命運,甚至可以說是由於他才導致修道院被地獄的火舌吞沒,他想在混沌中找出秩序,卻在錯誤中發現問題的線索,最後只能悲哀地注視火舌,接受世界上不可能有秩序存在的事實,因為那違反上帝的自由意志及全能的力量。

神學與科學、神學與哲學的辯證存在已久,雙方各有各的論點,"玫瑰的名字"讓我們重新審思它們的分際,書中象徵理性的威廉,與代表感性的埃森,各有各的盲點,互補所長,終於破解迷團,堅持自己的立場互相攻訐,和中世紀異端指控沒兩樣。書中的元凶認為自己的行為出自對上帝的愛與虔誠,為了維護上帝的國度,犧牲他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卻沒想到犧牲別人來伸張心中的正義,已犯下更大的過錯。也許文明的進步並不在於科技的發達,而在於懂不懂得互相欣賞彼此的長處,同樣的場景,放到今天的社會也說得通,人心是混沌的根源,我們只能努力認清這一點,面對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時,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