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代表世界和平與歡樂的夏季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展開,一天夜裡,巴勒斯坦激進派組織"黑九月"潛入選手村,擊殺兩名以色列選手,挾持九名,舉世譁然。
由於以色列的建國,造成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無人聞問,為博得全球民眾注意這問題,"黑九月"不得已出此下策,這些"恐怖分子"原本只是想要用極端的手法宣揚他們的主張,但隨後的發展卻不如人願,在同伴相繼死亡後,殘存者憤怒地槍殺九名人質,成了名符其實的"恐佈分子","慕尼黑"以本事件做為開頭,憤怒的以色列政府當局不計代價要這些人血債血還,年輕的艾瑞克巴納負責此一行動,告別既將臨盆待產的妻子,飛往歐洲,執行光榮的"愛國任務"。
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我們看到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用影像控訴二戰時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觀眾無不動容,時光一轉,到了1970年代,猶太人顛沛流離數千年,終於在上帝應許之地建立自己的國家,然而幾千年來,這塊土地卻有了新居民 -- 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建國,讓這群巴基斯坦人無家可歸,家國之恨,成了無解的難題。
"慕尼黑"雖然從以色列的復仇為出發點,卻是用更宏觀、更慈悲的態度面對以巴問題,在這場爭鬥中,只有立場不同,沒有誰是誰非。艾瑞克巴納飾演的主角是個典型的猶太人,也以身為猶太人為榮,重視家庭,愛護妻女,他的愛國任務卻是奪走別人的丈夫、父親的性命,以宣揚猶太人不可輕侮的信念。
在一個接一個死亡任務中,他沒有得到任何榮耀與滿足,反之是深深的疲憊,與信念的崩解,以暴制暴,帶來的是更多的暴力,他和組員們潛入暗殺對象家中裝炸彈,對方組織也以大量郵包炸彈回敬,造成更多無辜的傷亡,儘管內心矛盾,在組員面前仍得表現出堅強冷靜,只有四下無人時抱頭痛哭,因為他發現自己和曾經痛恨的恐怖分子沒兩樣,原以為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但何謂正義,不是因為猶太人流浪得久就有正義啊。
這部奧斯卡獎入圍影片,沒有令人目炫神迷的聲光效果,接連幾部科幻片失利後,"慕尼黑"猶如史蒂芬史匹柏自省的作品,緊湊的劇情、優秀的演技、完美的剪輯,以及若有似無對政治的嘲諷,經過這麼多年,我們總算再度看到熟悉的史蒂芬史匹柏,艾瑞克巴納成熟而憂鬱的眼神恰如其分地表現主角內心的矛盾與轉折,成為單純劇情裡最引人注目的焦點。這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因為它想傳達的思想沈重得一如主角周遭的陰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