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是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第一本小說,縱使未曾聽過這個人,看完這部小說,任誰都能在心中勾勒出一個博學多聞的學者形象。換言之,因為書,而使"安伯托•艾可"這幾個字有了意義,一如書名"玫瑰的名字","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紀用來表明字彙含有無限力量的措辭,"玫瑰"這個詞彙被創造後,"玫瑰"就存在了,即使沒人見過,或者原先並不存在。
故事場景設定在義大利半島一所修道院,這是半島上最富有的修道院,擁有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巍峨的建築聳立於高原上,遺世而獨立,俯瞰蒼茫眾生,時間點為中世紀,歐洲文明的黑暗時代,代表塵世主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神權象徵的基督教教皇互相傾輒,神職人員聚斂財富,民不聊生,許多不能接受腐敗教會管理的神職人員重新詮釋聖經,另立教團、教派,互相指控對方為異教徒,獵殺異端女巫,宗教審判,歐洲大陸一片混亂,幸而懸浮海外的英倫三島理性主義萌芽,為黑暗帶來一線曙光。
故事主線由一對師徒串起,威廉修士屬於聖芳濟修會,曾在英國學習,擅長理性分析思考,追求事物的秩序,窮理致知,這種觀念並不見容於當時的基督教文化,但他很技巧地遊移其間,神職對他而言比較像是一個職業。年輕的見習僧埃森則完全相反,他深信眼前的一切,對宗教具有赤子般的真誠,相對於聚斂財寶的高階僧侶,他的行為更接近神的領域,在這所修道院,他獲得一生中唯一一次世俗的愛,年輕壓抑的肉體遇上百合花般美麗的少女時,動搖了根深蒂固的信念,內心要求天主寬恕自己的罪惡,卻又無可抑止地思慕著對方,用盡一切溢美的言辭形容女孩的美好,其實那只是山下村莊裡以身體換取食物的村女,當女孩被判以女巫之名,他如溺水之人抓著浮木般懇求導師威廉,明知無濟於事。整本書就是埃森的回憶,閱讀時彷彿見到白髮蒼蒼的老修士用凍僵的手握著鐵筆,一字一句刻在羊皮紙的沙沙作響聲,記載著改變自己的那所修道院,在那裡,初次見識到人性的醜惡,與情愛的甜美。
這是一部極為複雜的小說,莊嚴的修道院,平和的讚美詩,沈默的修士,人人各有所司,寧靜的外表下暗潮洶湧,一樁樁離奇的死亡事件,不祥預感一如籠罩上空的濃霧與烏雲,書中大量的宗教記號與暗示讓達文西密碼相形見拙,切分段落不用章節,而是日數,分為七天,暗合聖經啟示錄中的七聲號角,七天,從平靜、瘋狂到毀滅,七天,猶如黑暗時代的縮影,政局的變動,宗教的狂熱,社會的不安,乃至人心的浮動,在安伯托•艾可筆下,我們似乎親眼目睹那個混亂的時代。威廉修士試著用他敏銳的分析觀察解開修道院的迷團,還原"啟示錄殺人事件"的真相,影射理性主義試圖揭開黑暗時代的面紗,但就像序幕所言:在真相坦然揭露前,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在誤解中的片段..."。威廉的理性思考終於解開問題的徵結,他和元凶的辯論雖精彩卻無助於挽救修道院毀滅的命運,甚至可以說是由於他才導致修道院被地獄的火舌吞沒,他想在混沌中找出秩序,卻在錯誤中發現問題的線索,最後只能悲哀地注視火舌,接受世界上不可能有秩序存在的事實,因為那違反上帝的自由意志及全能的力量。
神學與科學、神學與哲學的辯證存在已久,雙方各有各的論點,"玫瑰的名字"讓我們重新審思它們的分際,書中象徵理性的威廉,與代表感性的埃森,各有各的盲點,互補所長,終於破解迷團,堅持自己的立場互相攻訐,和中世紀異端指控沒兩樣。書中的元凶認為自己的行為出自對上帝的愛與虔誠,為了維護上帝的國度,犧牲他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卻沒想到犧牲別人來伸張心中的正義,已犯下更大的過錯。也許文明的進步並不在於科技的發達,而在於懂不懂得互相欣賞彼此的長處,同樣的場景,放到今天的社會也說得通,人心是混沌的根源,我們只能努力認清這一點,面對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時,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